金圣叹认为晁盖之死充满了疑点,并通过十个细节指出了其中的不解之谜,直指宋江的背后策划。他提到:“整篇故事的叙述使用了深奥的文字技巧,深刻揭示了宋江谋杀晁盖的事实。宋江弑晁盖之事,不容宽恕,这不仅仅是史文恭的箭,真正的罪责应归咎于宋江。”
水浒传的忠实读者或许已经发现了更多异常之处。首先,为什么在梁山好汉陷入重围的情况下,没人注意到史文恭骑着那匹显眼的照夜玉狮子马出现在火光中?其次,以史文恭的武功,击败晁盖不过是几招的事,他为何要以暗箭伤人、降低身价?再者,史文恭身为江湖中人,怎么可能会在箭头上淬毒?如果真是史文恭所为,为什么他还会亲自以曾经的上司身份给梁山写信求和?最后,卢俊义生擒了史文恭,宋江为何不经过审问直接下令处死他?
卢俊义抓住史文恭时,并没有立刻杀死他,这或许有深意。可谁能想到,宋江一向果断迅速,连百伶百俐的浪子燕青也只能无奈叹息。在金圣叹提出的十个疑点之外,我们还可以从晁盖的性格特点和当时战场的局势出发,进一步怀疑射杀晁盖之人就在梁山的“夜袭队”中。
展开剩余75%为了让读者能更清楚地理解,我们先把水浒原著中晁盖中箭的段落摘录出来:“行至五里多路,黑影中不见两个僧人,前军不敢行动;看看四周,路径杂乱,周围看不见人家。军士慌忙报告给晁盖。呼延灼急忙回走。走不到百十步,只见四周鼓声震天,喊声雷动,一片火光。晁盖和众将领夺路而逃,转了两个弯,突然撞上了一支军队,迎面射来乱箭,一箭扑地,正中晁盖的脸。”
注意到这里提到的乱箭,只有那一箭标记了史文恭的名字,且箭头带毒。
晁盖带领着两千五百名兵马以及十个头领进行夜袭行动,显然他们的进攻是悄无声息的,不可能带着灯火走,必须保持隐蔽。由此可以推测,曾头市的阵营可能在明亮的地方有火光,而晁盖这边则是一片黑暗。那么,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史文恭是如何在光亮处精准地锁定晁盖并射中他呢?
晁盖亲自指挥夜袭,性格上显得总是冲锋在前,退却在后。正如他对林冲所说:“我不自去,谁肯向前?”这一点从他平日的行动风格可以看出,他永远是冲锋在前、最后留下来掩护大军撤退的人。所以他不可能是那个急于逃命、冲在前头的人——他一定会留在最后,替兄弟们断后。而在此过程中,谁来当先锋?肯定是呼延灼。这个战场经验丰富的武将可能第一时间意识到了危险,抢先指挥撤退,也可能是因为心慌手忙做出了这个决定。
另一个关键信息是呼延灼骑的宋徽宗赐给他的踢雪乌骓,而晁盖并没有骑着那匹标志性的照夜玉狮子马。尽管这匹马一直在梁山重要人物之间流转,但它显然并不属于晁盖。
当夜袭队在混乱中撤退时,晁盖不可能走在最前面,尽管他想,也未必能跑得过双鞭呼延灼。让我们再回头看看晁盖的性格:他大公无私,充满勇气,甚至在火并王伦后将自己辛苦得来的金珠宝贝分给小喽啰,甚至没有保留自己的家产。
正因为这样,晁盖是所有梁山好汉中的“元老派”,他的大义之心不可能让他对自己的兄弟下手。至于那些跟随晁盖的其他头领,我们可以看到,包括林冲、呼延灼、阮小二、欧鹏、阮小五、燕顺、阮小七、杜迁、白胜、宋万等十位头领,他们中的大多数与宋江关系不深,且性格与宋江的深谋远虑有所不同。如果宋江真要派人射杀晁盖,他最有可能指派身边最亲近、最能信任的“心腹”执行这一任务。
在曾头市的包围圈中,若宋江秘密安排了一个信得过的小喽啰,趁乱发箭击中晁盖的喉部,恐怕这一切都会显得十分合情合理。根据金圣叹的分析,晁盖之死无疑是精心策划的。通过将卢俊义调离重要战区,宋江可以在幕后操控局势,确保不会有任何人察觉。
从这些分析来看,晁盖的死亡确实不简单。如果宋江确实安排了这一事件,那么最可能的执行者,正是那些在背后悄无声息行动的梁山“隐秘力量”。这也再次证明了金圣叹的观点:宋江这一行为并非一时的冲动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策划。
发布于:天津市